奇特的一幕:战斗到了最后,连彭总都担心控制不了局面,十万人的队伍几乎变成了“川军”。
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人民军队组建了四支强大的野战军,分别是中原、东北、华中和西北。另外,还有华北军区,虽然没有单独成军,但也非常重要。这八支军队一起组成了革命军队的主力,最终将蒋介石的统治从历史中抹去。
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力量,各大野战军也有许多值得后人了解和讲述的故事。
比如西北野战军,虽然在四大野战军中规模最小,最初主要由陕西的士兵组成。然而,经过长期的战斗,队伍里四川籍的士兵越来越多,到最后几乎变成了“川军”。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值得探讨的。
彭老总接任了西野总司令的职位
大家清楚,早期在中共带领下的军队通常被叫做“工农红军”,这个军队起源于1927年如南昌起义这样的事件。到了抗日战争开始后,工农红军就被纳入国民革命军的体系,人们习惯上称它们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这个称号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肯定就不适用了,但也没有立刻变成后来的野战军,而是先改成了野战部队。
当时,全国分为六个主要战区,每个战区都有自己的领导和野战部队。这些战区分别是:由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华东战区,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战区,林彪和罗荣桓等人指挥的东北战区,贺龙负责的晋绥战区,彭德怀统领的陕甘宁战区,以及朱德和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战区。
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央军委对各个战区进行了重新组合调整。其中,华东战区最先被改编成了野战军,紧接着陕甘宁战区也改编成了西北野战军。
西北野战军成立时,陕北的形势非常紧迫。周总理当时是副主席,他就给彭老总发了一封电报,宣布西北野战兵团正式改名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由彭老总一人担任司令和政委。
如果从西北野战军的发展历史来看,贺龙更适合担任这支部队的领导。毕竟他对西北地区更为了解,而这支部队的很多成员也都是他和关向应、周士第等人带领的八路军120师出身,这样指挥起来会更加顺手。
当胡宗南带领大军逼近时,贺老总并不在延安,因此组织决定让彭老总挺身而出,承担重任。
彭老总曾说:“我先暂时管着这支队伍,等贺老总回来就把指挥权交给他。”
彭老总受命之后权势很大,除了他原有的职务外,他还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和解放军副总司令。
因为要担任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彭总不能留在中央,而是要到前线指挥部。于是,彭总的总参谋长工作就交给了周总理。
担任西北野战军的领导后,彭老总面临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手下兵员不多,对抗敌人非常吃力。
那时候,西北野战军总共只有三个纵队,分别是张宗逊的一纵、王震的二纵和许光达的三纵,总人数才四万五千人。跟其他兄弟部队比起来,西北野战军可以说是囊中羞涩。
比如说,东北野战军刚开始就有十万人,是西北野战军的两倍。后来林彪手下的部队更是达到了一百万,可以说是全军中最强大的一支。
在另一边,华东和中原两支大军合并成了华中野战军,实力非常强。陈毅和粟裕带领的部队有六十万精兵,不久后规模扩大到四个兵团十六个纵队,总人数达到八十万人,仅次于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拥有三个兵团和十个纵队,总共有近三十万人。
看样子,彭总的底子确实不够厚实。底子薄也就罢了,关键是西北野战军的任务非常艰巨。他们既要保护党中央的安全,又要牵制胡宗南的部队,支援全国的战局,身上的责任相当重大。
要知道,彭总对面的胡宗南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有“天子第一门生”、“西北王”、“三鼎甲之一”的称号,手下控制着不少兵力。
自1942年起,胡宗南在西安指挥时,他手下的国民党军队包括第3、28、29、31、34、36、37、38等八个集团军,加上河西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的部队,总兵力达到了六十万。这些军队的势力范围覆盖了河南、山西、陕西以及西北的多个省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
尽管1946年后,胡宗南部的部队进行了整编,第一战区的兵力变成了四个整编军,大约有二十多万人,实力明显下降,但仍是我们西北野战军的几倍。这样看来,彭总的担子有多重可以想象。
小小军队击败了西北的强敌
这就让人疑惑了,为什么无论是其他三大野战军还是国民党军,人数都很多,偏偏西北野战军的人就那么少。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环境的限制。比如说,东北野战军后来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它的兵源组成非常多样。这部分军队包括了由罗荣桓、陈光等人率领的约六万山东八路军,黄克诚从华中地区带过来的三万多新四军,以及在东北当地招募的农民和在战争中被俘虏并改编的国民党士兵。因此,人员数量庞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华中野战军,后来也被称为第三野战军,它最初源自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和红五军。经过多次变化,在山东和华中这些富裕且人口众多的地方逐渐壮大起来。
如果仔细追究,华东野战军的士兵来自全国至少八个省份,因此华东野战军或者说第三野战军是四大野战军中成分最多样和来源最广泛的一支部队。
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野战军最初是红军时期的红二方面军,主要由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组成。抗日战争期间,这支队伍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了西北野战军。
然而,这支队伍主要依赖的区域就是陕西和山西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人口也相对较少。
陕甘宁边区的人口总共才一百五十万,这样的规模根本无法支撑起一支大军团。即使有足够的兵员,后勤供应也会成为大问题。后来,陈毅曾感叹:“西野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
陈老总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当年西野的战士们生活和战斗条件都非常艰苦,他们有一年多没吃过面食,连小米也经常不够吃,很多时候只能靠黑豆和野菜来填肚子。
至于装备,华野给大炮配了三百发炮弹,就算是穷的揭不开锅了,也有一百五十发。反观西野,连十几发炮弹都没有。这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问题。
所以在军队刚建立时,西北野战军只有三个纵队,士兵大多来自陕北的农民和山西的山民,总共大约三五万人。扩充军队是一件非常急迫但又让人头疼的事。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中央军委首先把贺龙领导的晋绥军区并入了陕甘宁边区,让彭老总担任指挥官的角色,而贺老总则负责后勤支持。
尽管如此,西北野战军的扩军工作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毕竟没有足够的资源,再有能力的人也难以完成任务。
随后,中央军委还计划将陈赓领导的太岳纵队调往西北地区。
实际上,如果陈赓能加入,对西北野战军来说是个大好消息。他带来的八万精兵强将,能显著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不过,在最后时刻,由于中原和东北战场形势严峻,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也需要支援,毛主席决定让陈赓和谢富治前往中原支援。
没有了陈赓的部队,毛主席还是尽力给彭老总增加了兵力,总算把西北野战军扩大到了七万多人。虽然七万人马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但总比没有强。
由于敌方实力较强,我方相对较弱,彭老总便想出了战术上的对策,用战术上的优势来弥补人数上的不足。
彭老总巧妙利用了陕北地形复杂的特点,采用“蘑菇战术”,也就是通过灵活的移动作战方式,与胡宗南的三十万大军周旋,让胡宗南疲于奔命。
靠着聪明的战术,彭老总带领这支小部队在陕北打出了很好的战绩。他们接连赢得了沙家店、宜川和瓦家店等战斗,一年多的时间里消灭了敌人十几万人。特别是宜川那一仗,他们一次就消灭了敌人五个旅,战果非常辉煌。
随着部队的壮大,一个新的难题开始困扰着彭老总。
秦国士兵变成四川士兵的巧妙之处
1949年春天,四大野战军进行了重新编排,不再使用原来的方位名称,而是改成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战军。这四个新单位分别对应着原来的西北、中原、华东和东北野战军。
直到这个时候,原本最小最贫困的西北野战军才有了显著的人数增长,兵力增加到了十五万,规模上稍微壮大了一些。
经过一番扩充,第一野战军现在已经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了。然而,彭老总却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样开心,反而开始担忧新的问题。
彭老总感到忧虑,是因为西北野战军这时从原来的陕西兵变成了四川兵。
这是因为一野扩军的主要兵源来自于俘虏的国民党士兵。在多次战役中,被消灭的胡宗南部士兵有不少后来加入了解放军。而胡宗南部的士兵大多来自四川。
彭老总向中央军委报告称,被俘人员占全军人数的八成,连队里的比例更高。班里的长官几乎全是被俘人员,排长和副排长中有将近一半也是,连长和指导员中也有个别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是四川籍的。
原来,我们军队的士兵主要是从根据地来的子弟兵。但由于部队人数减少和扩大,我们不得不大量招收俘虏兵。结果,军队里差不多一半的士兵都是俘虏兵。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也非常危险。
这样说是因为,俘虏兵在觉悟上比正规部队的士兵差很多。他们身上还保留着旧军队的一些坏习惯,比如战况不利时会逃跑,不遵守部队纪律,甚至会对伤员下手。
在西府战役结束后,余秋里向彭老总汇报,提到有个叫路新理的战士,他是蟠龙战役后被俘虏并加入我军的。这个士兵经常抱怨晚上行军,不喜欢军帽的样式还会把它扔在地上踩,战斗结束后还骂新俘虏,说他们为什么不抵抗就投降了。
这里有很多问题。首先,俘虏兵太自由散漫了。其次,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但最严重的是,他们没有改变“吃谁的粮,就为谁打仗”的旧军阀军队的思想。
这些问题很严重,如果不及时改正,彭老总很担心自己能不能“镇得住”这帮俘虏。
彭老总担心,如果部队里有国民党军官混进来,他们可能会里应外合,引发兵变。这对主要由俘虏组成的我们部队来说,非常危险。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彭老总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在全军实施“三查三整”。这个措施的关键在于让俘虏兵们讲述自己的苦难经历,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被反动派压迫剥削的现实,从而转变立场,站在人民一边思考问题,激发他们与反动派斗争的决心。
事实证明,中央军委让彭老总同时担任司令和政委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通过这次整顿,一野成功地净化了军队,大大增强了革命队伍的凝聚力,稳定了军心,这对以后的战斗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大战役一结束,第一野战军马上与华北军区合并,这样一来,队伍的规模达到了三十万人。
尽管一野相比其他三支部队仍然是最小的,但它总算摆脱了最初的困境。
扩军后的东北野战军有四个兵团,分别是王震的第一兵团,下辖第1、第2、第7三个军;许光达的第二兵团,下辖第3、第4、第6三个军;周士第的第十八兵团,原来是华北军区的第一兵团,华北解放后并入东北野战军,下辖第60、第61、第62三个军;杨得志的第十九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同样被并入东北野战军,下辖第63、第64、第65三个军。
靠着这支强大的军队,一野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横扫整个西北,成为四大野战军中解放土地最多的队伍。
最后的话
解放军的胜利来之不易,他们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少数到众多的过程。无论是第一野战军还是其他三支野战军,都体现了这一点,或许第一野战军的表现更为突出。
这支表面上看起来最贫困、最弱小的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战绩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军队。
这份成绩,一方面来自战士们勇敢战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指战员们的智慧。在这里,我要再次向伟大的彭德怀元帅表示敬意。
西安股票配资平台,华泰配资,七号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