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目前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8%的儿童和10%的成人受其影响,且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患病率更高。7月8日上午10点,烟台毓璜顶医院“名医讲堂”直播课开课,该院儿童保健门诊副主任矫晓玲走进直播间,围绕食物过敏宝宝如何喂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讲解。
矫晓玲指出,不同类型食物过敏患病率不同。其中牛奶是儿童及婴儿最常见的过敏原,而食物过敏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短期可能造成多系统症状,导致拒食、吐奶等情况,影响患儿睡眠和情绪;长期则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还可能诱发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相关疾病。
要明确诊断食物过敏,需结合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以及饮食回避+激发试验等。其中,饮食回避+激发试验是诊断的金标准,而在此期间,在严格回避过敏食物的同时做好营养补充至关重要。若可疑的过敏食物包含牛奶时,诊断性食物回避期间首选氨基酸配方喂养——它不仅100%无敏,见效快,诊断率高,避免诊断延迟或漏诊,还具备全面均衡的营养,可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
确诊食物过敏后,需持续在饮食中回避过敏食物,同时选用可保证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替代食物,并在营养师及营养专科医师指导下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情况,因不同食物的自然进程不同,还需定期评估食物过敏原的致敏状态。以牛奶蛋白过敏为例,指南建议回避时间至少6个月,期间可采用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喂养。转奶需满足特定条件并遵循逐步过渡的原则:喂养氨基酸配方6个月后,若宝宝症状稳定无反复,可以考虑转为深度水解配方;喂养3个月深度水解配方后,若辅食添加顺利且症状无反复,可以尝试用普通配方喂养。
展开剩余42%在营养管理方面,食物过敏宝宝存在一定的营养风险,发病年龄小、过敏种类多、替代食物选择错误等都会增加营养风险。家长们需做好营养咨询,明确回避食物、替代食物及补充剂、进食可耐受食物等内容。
母乳喂养是首选的喂养方式,即使宝宝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也依旧可以继续母乳喂养。患儿对母乳中牛奶蛋白过敏,并非母乳本身所致,而是通过母乳介导的牛奶蛋白引发过敏。因此,妈妈需严格回避过敏食物并保证自身营养摄入。若出现妈妈饮食回避后宝宝症状持续存在而且很严重、妈妈因饮食回避导致自身体重严重减少并影响健康等情况,建议暂停母乳喂养。
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宝宝,氨基酸配方是合适选择,它与普通配方的区别只在于蛋白质的形式,其营养成分和含量均符合国际要求,可用于长期营养干预。若患儿仍存在生长发育迟缓,需考虑喂养量不足或未及时添加辅食。矫晓玲强调,过敏宝宝要保证每日足够的奶量摄入,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建议标准,还需适时引入高能量密度辅食,4-6月龄为诱导口服耐受的关键期,除明确过敏的食物外,其余辅食引入同健康儿童,实现食物多样化,确保蛋白质能量比适宜(WHO推荐:8.9%~11.5%),注意微量营养素的补充,以促进生长发育。
发布于:山东省西安股票配资平台,华泰配资,七号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