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优等生”。
但从跨进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就失去了所有光环。
这个我本以为会是“人生开挂”起点的地方,成了我“自我封闭”的开端。
对陌生环境的迷惘和恐惧、和同学相处时难以名状的隔膜、从优等生到透明人的巨大落差……
这一切如同藤蔓一样缠绕着我,让我越发窒息。
好在,在自救本能的驱使下,我尝试抓住一切能帮到我的“救命稻草”。
也从那天起,我得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礼物。
如今,我终于能坦然地说:
那段几乎将我撕裂的成长之痛,已经被我转化成了自我重建的力量。
而这一切的改变,要从7年前说起……
我感觉自己成了废物
2018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我第一次离开了生活18年的小县城,来到了南京,开启了神秘又未知的大学生活。
我满是憧憬,又有不少的迷惘和恐惧。
在县城高中,我是大家交口称赞的优等生;但在大学,我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角色。
直至,我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
TA们谈论的动漫、游戏、品牌,我几乎一无所知;
TA们流利且毫无口音英语发音,让我连一个单词都不敢接;
TA们随口讨论的国际时事、科技动态,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无所适从”,是我最常有的感受。
这也让我在那个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学校哪个饭堂最好吃、军训有什么趣事、甚至开始约着一起干点啥的班级群里,一次次地把字打出又删掉。
我害怕自己的话会多余——“万一没人回复很尴尬”“万一说错话被嘲笑怎么办?”
直到军训结束开始上课,我在班级群里都是“潜水”的状态,生怕引起任何关注。
正式上课后,课堂成了我另一个噩梦。
第一次走进上大课的阶梯教室时,看着已经坐好的黑压压的人群和前两排空缺的座位,我感觉大家的目光都定在了我身上。
踌躇片刻后,我灰溜溜地走去最后一排,生怕坐在前排会被同学们继续“凝视”。
自那以后,每次上课我都会在快打铃时从后门坐到最后一排;点名时被叫到,也会压低声音应答,生怕被周围人注意到。
再后来,去上课成了我的负担。
我开始逃课,躲进游戏的世界里,直至快期末周了,才惊觉自己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巨大的落差和心理压力,让我因担心“露怯”,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融不进其他人的话题。
渐渐地,同学们也觉得我孤僻,没人愿意主动和我交流。
除了室友,我几乎没有其他能交流的人。
抑郁情绪就像一团黑雾,慢慢将我笼罩。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
让我决心自救的,是寒假的一场高中同学聚会。
似乎所有人都在大学里“如鱼得水”:
小B聊起他在大学参加的辩论队,班长晒出在社团活动拍的照片,连以前班上最内向的女生都在说勤工俭学中发生的趣事……
只有我,坐在角落,说不出一句大学生活的快乐。
高中时很聊得来的小A中途悄悄坐到我身边,轻声问:“你好像不太开心?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在她的再三询问下,我说出了自己这半年的困境。
“我觉得你可能需要专业帮助”,小A谨慎地建议道,“我姐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去了心理咨询,好转了不少。”
那天晚上,我在被窝里狠狠哭了一场。
因为,我发现我把自己弄丢了。
高中时靠“优等生”积攒的底气,到了大学被碾成了渣。
以前只要把课本啃透就能考前几名,现在专业书里全是陌生的名词;室友们讨论的竞赛项目,我连名字都记不全。
对比更强烈的是,TA们聊这些时,眼里闪着光。
而我,却甚至没勇气问出一句:“这是什么?”
聊天时小A说我以前很厉害,我只能苦笑。
以前厉害,是因为在熟悉的小池子里游得顺风顺水;现在跳进了大海,光是让自己别被浪打翻,就耗尽了力气。
那些曾经的少年意气,都被大城市的风吹得没了影,只剩下缩在壳里的胆怯。
犹豫几天后,我终于在回校后预约了心理咨询。
我的咨询师是位男老师,脸上挂着淡淡却又温暖的笑。
介绍完咨询的注意事项后,他没急着问问题,而是告诉我:“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都可以。”
他温和的眼神让我逐渐放松下来,突然就说开了——
从不敢在班级群说话的恐惧,到逃课打游戏的麻木,再到同学聚会时的无地自容。
说到最后,我的声音都在发颤:“我觉得自己很没用,谁都比我活得好。”
“我发现你总在拿自己和别人比”,咨询师一语中的,“但每个人的节奏本来就不一样,不是吗?”
他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路径,就像不同的花,会开在不同的季节。
而比较,只会偷走我们当下的幸福感。
“就像你不敢在班级群里说话,这并不是缺点,只是你可能需要更多时间适应。”
然后,他让我打开手机,一起扫了眼群里的聊天后跟我说:
“你看,大家讨论活的近百条消息里,没人提到谁没说话。其实大多数人,都只忙着关注自己。”
咨询结束后,他让我先试着做个小小的尝试:当天在班级群里发一个表情。
回宿舍后,我纠结了很久,最终在某个同学发的玩笑后接了个“微笑”的表情。
发出消息后,我盯着手机,脑子里浮现了一堆想象:
会不会有人嘲讽:“哟,不是高冷吗?怎么出来冒泡了?”
TA们会不会觉得我的表情包太老土?
万一有人顺着我的消息接话,我该回什么?
要是说错话了,TA们会不会背后议论我不会说话……
这些想象中的后果越越来越严重,逐渐变成“所有人都会觉得我很奇怪”的恐慌。
然而,过了3分钟,什么都没有发生。
既没人问“你居然发消息啦”,也没人刷屏调侃。
那些让我焦灼不安的“后果”,从未真实存在过。
看见恐惧背后的真相
和咨询师再碰面时,我告诉他自己做了那个尝试,什么都没有发生。
咨询师告诉我:“很多的焦虑和恐惧,其实都来自灾难化想象。看清后你会发现,那些灾难性后果很少会发生。”
接着他给我布置了写“认知日记”的作业,每当感到焦虑时,就写下:
我担心的事是什么?可能发生什么结果?实际发生的是什么?
我第一次记下的,是课堂发言:
我担心的事是:站起来答错问题,全班都会笑我;
可能的结果是:老师会觉得我不认真,同学会背后说我笨;
实际发生的是:我确实没答全,但老师只是说了句“这个角度挺特别的,再想想”。我坐下时观察了下周围,大家要么在记笔记,要么在看黑板,根本没人注意我。
坚持了两个月后,我越发清晰地看见:
我担心的事情90%都没有发生。即使发生了,后果也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咨询师又引导我看到困住自己的另一堵墙。
那次咨询,他指着认知日记和我说:
“发现了吗?你写担心的事时,主语总是‘TA们’,写实际发生的事时,才偶尔出现‘我’。
你总在猜别人的想法,把别人的反应当镜子照自己。
但实际上,并没有人拿着镜子照你。是你自己把别人的一举一动,当成了评判自己的标准。”
原来,我一直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却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咨询带来的变化是缓慢但真实的。
我开始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能够自然地和陌生同学搭话,甚至敢在期末小组作业中自荐去汇报。
因为我看清了,真的没多少人会注意我在做什么。
现在的我,已经毕业工作三年。
虽然偶尔还是会在人多的时候紧张,但已经不会再逃避了。
部门开季度总结会轮到我汇报时,我的手指还是会微微发颤,但开口的瞬间,准备好的内容都能全然输出。
结束后,总监点评:“张伟这部分数据做得很扎实,下次可以多分享点思路。”
散会后,同事凑过来:“牛啊张哥!没想到你平时不声不响,汇报这么有条理。”
我笑了笑没说话。
他们不知道,7年前的我,连在班级群里发个表情都要鼓足勇气。
现在重新回头看:
当时特别困惑,甚至一度撕裂般疼痛的事,都会变成成长的过程。
如果,你正在经历和我相似的阶段,我想对你说:别害怕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适应、迷茫和困顿的时刻,这并不可耻。
你的人生节奏,不需要与任何人同步。
曾经是优等生也好,现在是普通人也罢,那都只是你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真正定义你的,不是你来自哪里,也不是你此刻站在何处,而是你选择走向何方。
当然,如果你愿意,可以求助心理咨询。
对我来说,它没给我什么惊为天人的答案,但让我明白了:
那些困住我的墙,很多时候是自己砌的。
而我的心里,一直都有推倒它的力量。
愿你亦如是。
如果你也想求助心理咨询,我们为你推荐这位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咨询师——胡少锴
胡少锴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超10年,积累个案时长6200+小时,擅长以心理动力取向、沙盘疗法等帮助来访者解决个人成长、人际关系、适应困难等议题。
为鼓励更多人迈出第一步,胡老师在今日开通了3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600元/次的正式咨询,现在只需300元。
点击下图预约,胡老师和你一起
↓推开心里那堵墙↓
如果,你也有适应困难、自我低估、精神内耗、脆弱敏感等情绪困扰,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作者:来访者张伟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西安股票配资平台,华泰配资,七号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